中国学者、律师和新闻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发布公开联署信,敦促中国人大尽快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使之在中国正式生效。
联署信呼吁中国国务院依据宪法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提出有关缔结《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议案,并希望人大予以批准通过,以推动中国的人权发展。
这封联署信还说,政权必须服务于人权,而人权立国、宪行天下的原则,应该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
当局的担忧
中国在1998年就签署了这一人权公约,但至今没有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通过,不能正式生效,中国当局对此的担忧是什么呢?BBC中文网记者电话采访了联署签名者之一、中国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
过去十多年是中国政治上最保守的时期,当局遭遇了非常大的政治困境,既有国内老百姓的反抗、知识界的批评和抨击,还有国际上发生的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等维护民主人权的事件。
这些因素导致中国最高领导人越来越倾向于保守,人们之前希望中国能尽快进入普世价值框架的期待,因此变得更难以实现。
另一位联署签名者之一、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吴强博士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指出,当年北京当局签署这份人权公约,是为了中国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政治让步,而15年不批准通过,则体现了当局政治上的保守态度。
不太乐观
中国学者、律师和新闻工作者发表联名公开信,敦促政府进行有利于民生、民权工作的先例以前出现过多次。但从历史经验看,此举基本对政府没有触动,所以现在的这封联署信能促使中国最高领导层改变观念,批准公约的通过吗?
贺卫方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网的采访时,对这个问题表示不容易回答,主要是因为目前还不能很清楚的看出新一届政府最高领导层的整体政治态度和意向。
他说,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要推动法治、要严格遵守宪法,但到目前为止,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停留在言辞上,却很少看到特别的行动和有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
所以贺卫方教授说,他不太相信下周举行的人大会通过这个公约,因为用这一人权公约中的条款和中国的法律及现行体制作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其间的严重冲突。
周三(27日)在联署上签名的著名作家马建对BBC中文网表示,他也认为本次人大不可能批准这一公约,原因是来自外部公共知识分子的呼声太大,共产党会感到权威性被挑战了。
马建说,从八九天安门事件至今,从未发生过“公车上书”的成功事例。习近平改革的目标是让共产党更强大,统治能力更稳固,而“人权公约”对政党来说则是个不稳定因素。
宣告与义务
但许多人相信,在公众已经具有一定国际意识的21世纪的中国,目前已有167个缔约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总有一天会在中国正式生效。就像马建所说,无论政府是什么态度,公共知识分子必须表达。
而令人担心的是,即使人大将来有一天通过了公约,使它能在中国正式生效,它也可能像中国的许多其它立法一样,在实施中会完全走样,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所以通过与否意义不大。
贺卫方教授却认为,批准公约是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个庄严宣告,也会给增加政府压力,使之必须履行这一公约的法律上的义务。
与此同时,国内老百姓希望政府严格按照国际公约修改国内法、根据国际公约的内容去行使自己权利的做法,将会因为公约得到批准而使要求的正当性得到很大的强化。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师吴强博士也认为,如果有朝一日中国批准了这个人权公约,将成为中国根据联合国框架、具有普世性意义的司法建设的开端,整个法制体系将根据该公约的精神接受全面的审视和修改。
但是贺卫方教授指出,即使中国能批准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它也只象征着中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展,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人权保护状况就会立即焕然一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