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贵州5名闷死儿童生前时光:在家只能吃稀饭盐巴(组图)


从干沟苗寨(即擦枪岩村团结组)通往村委会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步行需要一小时的土公路,一条是必须翻越乱石、密林的山路。山路路程短,却险峻难行。
从擦枪岩村通往海子街镇的盘山公路,则是九曲十八弯,车行还需三小时。而从海子街镇到毕节市区的路,也有13公里。
这条曲折的路,5个10岁上下的孩子走过多回。2012年11月5日(一说是10月底),他们相伴着走出山寨,从此再没回来。十多天后,一个寒冷的雨夜,他们并排躺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楼下空置的垃圾箱内,终结了流浪的童年。
恸哭
“养不教,父之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陶进才完全不像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的老农。
12月20日的下午,浓雾笼罩的山野,能见度不足五十米。陶进才只身一人在半山腰犁地,面对一批接一批地翻山越岭来寻访的记者,这位56岁的汉子终于失声痛哭。两天前,噩耗传回苗寨,陶进才白天进山犁地,晚上割草喂猪,直至失眠的深夜,才起身独自到牛棚里寻找5个侄儿的身影。
陶家五兄弟中,陶进才排行第一。遇难的侄儿中,13岁的陶中林是老二陶进友的儿子;12岁的陶中金(陶中井)和11岁的陶中红是老四陶学元的孩子,12岁的陶冲、9岁的陶波的父亲是老五陶元伍。
作为大伯父,陶进才知道孩子们在家挨打挨骂时,常常躲进牛棚——去年夏天,陶中林离家出走,在海子街镇上流浪一个星期,被老二陶进友追回家“捆绳子”,遭一顿暴打之后,就睡在了牛棚里。陶进才没有料到,5个孩子会在一夜之间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死在了一起。毕节官方的通报称,他们死于“意外”,是在垃圾箱内生火致中毒死亡。
离家
背靠深山,人多地少,使擦枪岩成为海子街镇最贫困的乡村,而苗寨则是全镇最穷的村组。村干部说,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年轻人基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为了省下一点车费,陶家两兄弟学元、元伍2012年春节前就南下深圳“找钱”,陶学元还带上了老婆和几个年长的孩子。留在家的陶中井、陶中红和陶冲、陶波,很快陷入困境。“长到十岁,就要拉扯弟弟妹妹了。”陶进才说,陶家大人们经常两三个月才寄一次钱回家,一次两三百,根本不够吃。五个孩子平时的伙食,就是稀饭和盐巴。
“吃不饱,更不谈上学了。”陶进才说,五个孩子中,三个是“黑户”,念了几天书,就被老师撵回家了。辍学的孩子们经常结伴去苞谷地里掰玉米、抠土豆,邻居们找上门,陶进才也无奈,“二三十个孩子,我自己还有七个孙子,实在管不过来。”
远在外地“拾荒”的父母也极少过问孩子的事,陶元伍干脆从不打电话。失去管教的孩子,像断线的风筝,循着父母的脚步,开始四处流浪。2011年年底,陶冲和几个孩子就出现在毕节市区的各个角落。
直至今年11月5日(一说10月底),在家务农的老二陶进友喊儿子陶中林去地里割猪草,陶中林提起裤子,一溜烟跑了。不一会儿,邻居就看见5个孩子沿着那条险峻的山路翻出山寨,走向了人生最后的驿站。
流浪
郝行(化名)是陶家孩子流浪生涯的最初见证者之一,或许,也是他们留在人世间最温暖的回忆。如果上天能给他们的相遇相交再长一点时间,悲剧很可能逆转。
2011年12月27日深夜,毕节市区双井寺车站附近,匆忙回家的郝行,看到两个蓬头垢面的孩子围在一家餐馆门外的火炉边烤火,其中一个身着一件单衣,“拉链烂了,露着胸口。”严冬的季节,夜不归宿的孩子瞬间勾起了他十几年前的回忆——1998年前后,15岁的郝行为了学武,毅然离开了贫寒的老家,在河南少林寺外流浪多月,终获善人相助,渐渐走向了自强的人生。
郝行走过去,问了一句“冷吗?”
孩子回答:不冷,有点饿。
郝行把他们带进一家面馆,给了一人一大碗热面。交谈中,孩子自称是毕节市大方县人,父母离婚,父亲出去打工,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整天放牛,没吃的没用的,父母也不给钱。
15岁起离家流浪、备尝人世艰辛的郝行,在28日的凌晨1点,送两个孩子“回家”。那是毕节南关桥附近的街道上一处与变压器箱相连的封闭“小屋”,不足两平方米,一床破旧的被褥下曾挤过6个流浪小孩。其中之一,正是陶元伍的儿子陶冲。
“前几天太冷,几个小孩子用捡到的汽油烧火烤,陶冲的脸和腿都被烧伤。”郝行指着他当晚拍下的照片,回忆说,他当时掏出20元钱,让陶冲买点药。陶冲回答:不用买药了,腿坏了,这两天出不去了,要不了钱,这钱留着吃饭。
此后的十多天里,郝行几乎每天都去“小屋”,嘱咐孩子们“饿了不要去偷”。某一个晚上,腿被烧伤的陶冲独自睡在“小屋”里,对郝行说:小伙伴们嫌 “小屋”太小,要让给“病人”,就去城里的电视塔下睡觉了。
以前,他们还睡过商场的地下通道,后来被捡废品的大人抢走了地盘。“我现在小,过几年就可以出去打工了,我也想读书,但是家里没人管我,我就不读了。”陶冲说。
救助
郝行下决心像当年自己遇到的“善人”一样,救助这些孩子,直到他们成年。他把自己每天去“小屋”看孩子的照片发布在网络上,呼吁人们帮助他建立一个“流浪儿童之家”,他甚至说通了毕节一家私立学校的校长,减半收取学费,让这些孩子读书。
“小一点的孩子上学,大一点的我带着,教他们手艺。”爱心终于得到了回应,郝行的举动不但触动了当地不少网民,还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当地一家报纸连续发出四篇系列报道,陶冲等6名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引发了空前的关注。
此时,民政部门坐不住了。2012年1月12日,民政局将6名流浪儿童全部找到。民政局领导还亲自打电话请郝行前去看望,告诉他,孩子们“理了发、洗了澡,都安顿好了,正在联系家人”。
郝行没料到,没过多久,他在街上又遇到和陶冲一起流浪的儿童,说是呆在民政局安置点里“没有自由,上厕所都要按时”,于是,砸坏窗户、撬开门锁逃了出来。“我觉得民政局肯定有责任,为什么要撬开门锁跑呢?肯定是感觉不到温暖。”
死亡
又一个冬天来临,陶冲和他的4个兄弟在饥寒中结束了流浪的童年。
11月19日晚,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门面房老板李起国,在陶冲兄弟5人遇难的地方久久徘徊。3天前,他们亲眼看见孩子们的遗体被拖车运走。“不是殡仪馆的灵车,是拖垃圾的车拖走的,把垃圾箱的盖子一盖,直接就拉走了。” 李起国说,那一刻,他觉得,孩子的遗体被当做了垃圾。
李起国回忆,出事的垃圾箱是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半个多月前新购置的,还没来得及分发到各个街道,孩子们差不多也是同时来到附近落脚的,他们白天出门乞讨,晚上回到办事处楼下的工地围墙内烤火过夜。
街道上的小摊主和门面房老板都对他们留下了印象,但是,街道办却否认见过他们。“谁管这事?也没人问,也没人管。我看着很可怜,还想过收养其中一个孩子,但一想他们都太大了。” 李起国说。
物是人非,3天后,又一个细雨纷纷的夜晚,垃圾桶正对着的工地,一段被熏黑的围墙下,仍散落着一副羽毛球拍、几块木质三合板,这是孩子们留下的全部痕迹。
贵州毕节:五个流浪儿,为避寒闷死垃圾箱

贵州毕节:五个流浪儿,为避寒闷死垃圾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